导读:  2008年1-11月,医药外贸总额达到4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2008年是我国医药产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医药经济在深层次的调整中逆市前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成为

  2008年1-11月,医药外贸总额达到4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2008年是我国医药产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医药经济在深层次的调整中逆市前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道风景线。   总体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2008年我国医药行业继续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与其他受危机影响较重的行业形成明显对比。1~10月,我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全年工业产值和销售额均有望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医药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1~11月,医药外贸总额达到4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其中出口为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高出同期全行业出口增幅12.7个百分点;进口额为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贸易顺差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8.7%。   就出口而言,西药类与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0.8亿美元和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为33.8%和31.7%,中药类产品出口额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占全部出口额的4%。主要出口产品方面:作为多年来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西药原料药仍然牢牢占据出口第一的位置,总额达162.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占医药出口总额的55.6%;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保健康复用品分列出口排行2~4位,出口额分别为32.4亿美元、28.3亿美元和2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4%、29.8%和36.2%,快速发展势头得到保持;西成药、生化药和口腔设备与材料等产品出口额增幅迅猛,分别达到10.1亿美元、8.0亿美元、1.7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40.3%和34.8%,其对行业后市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主要出口省市方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福建省、安徽省位居前10位。其中,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广东省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9.4%、17.6%、11.5%和11.2%,占半壁江山还多,产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从单月环比走势来看,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大波浪”曲线,出口额在20~32亿美元区间波动。2008年2~3月间,南方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医药行业单月进出口额一度下挫,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南方地区受灾严重,直接带动整体进出口额下滑。此后经快速调整,出口又恢复到平稳增长态势。至7月底奥运限产开始,出口额再度下滑,并与9月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相连接,形成持续下跌的阴线。10月和11月,出口额分别为26.36亿美元和24.7亿美元,11月环比下降了6.17%,低于前两年同期的环比平均水平,除诊疗设备、生化药和部分中药产品外,大部分商品出口额环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药原料出口额环比降幅达到10%以上。此外,10月和11月单月的出口额均低于26.53亿美元的全年出口平均额,11月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了5.4%,其中占出口总额一半左右的原料药产品同比甚至下降了3.56%,仅为11.96亿美元,与往年年末小幅冲高的态势大相径庭。   主要特点   (一)出口市场格局变化不大   2008年,我国医药企业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医药经济、技术、贸易等活动,进军国际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亚洲、欧洲和北美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占出口总额的88%。1~11月,我国对亚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6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出口额为11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占全部出口额的38.65%,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对日本、印度、韩国出口额分列亚洲前3名,3国占我对亚洲全部出口额的51.8%。   对欧洲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55.19亿美元,同比涨幅达34.27%,其中出口额为84.3亿美元,同比增长34.89%,占全部出口额的28.8%。对欧洲地区出口前3个国家分别是德国、荷兰、意大利,其中德国比重最大,达19.43亿美元,占对欧出口总额的23%。对北美地区外贸总额为88.9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79%,其中出口额为60.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7%,占全部出口额的20.57%。美国仍是北美地区最重要的市场,出口额为56.95亿美元,占该地区总出口额的94.6%,美国也是我出口最大的单一市场,约占我国医保产品出口额的19%。2008年,尽管个别市场的排名有所调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市场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排位前10名国家和地区仍占据了近61%的市场份额。   (二)出口量减价增,主体出现微妙变化   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部分医药产品价格顺势上扬。以糖精钠为例,作为西药原料药中的大宗商品之一,该产品出口价格从2007年的约4美元/公斤直线窜升至2008年的约14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两倍多。然而,受观望情绪、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和国际银根趋紧的多重影响,我国医药产品对外实际供给受阻明显,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糖精钠出口量同比萎缩了约20%,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数量同比下降约21%。总体来看,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数量同比仅增加了12.35个百分点,产品均价增幅17.5%,强势价格带动出口额大幅上升。   1~11月,原料药出口主体仍以本土企业为主,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维生药业有限公司、东北制药总厂、浙江医药医药进出口有限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化宁波有限公司等位居前列。同时,西药制剂出口由外资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尽管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依然是最大的西药制剂出口厂家,但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鲁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化宁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已分别跃居出口的第二、四、六和七位,西药制剂出口前10位企业中,内资企业已占6个。   (三)医药出口产品结构改善   2008年1~11月,伴随着出口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差的扩大是和产业升级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出口医药产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外贸总体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其中,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西成药和生化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数量及总额均不断提高。2008年1~11月,诊疗设备出口额连续第二年排名次席,与2003年相比复合增长率为26%,实际出口额增长了3.8倍以上,西成药出口继续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比增长44.85%,成为出口行业中的亮点。   (四)我国医药企业跨国并购步伐加快   2008年我国医药企业实现了境外并购的新突破。1月,以研发外包为主业的药明康德公司以约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学服务和医学设施供应商AppTech公司,成为国内医药界首个成功的海外购并案。年初,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2.02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具有40多年技术积淀的Datascope公司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监护市场占据50%的份额,在欧美拥有高效的直销及服务网络,这些营销网络可以帮助迈瑞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由于迈瑞拥有丰富的产品线,除监护产品之外,B超等影像产品都可以通过Datascope的销售平台进行交叉销售,从而使迈瑞系列产品更快捷地进入欧美主流市场。   (五)外资企业明显加大了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的力度   2008年,跨国医药企业明显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辉瑞已大幅增加在华的销售团队力量,将把业务从当前的110个城市扩张到650个城市以上。阿斯利康、葛兰素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启动了对中国的长期市场发展战略,其中阿斯利康已把生产基地移至我国。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为降低研发成本,也效仿其他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由此可能进入白热化。从近年来外资对华医药研发转移的情况来看,呈现出较过去更鲜明的特点,即从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项目合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向。   (六)掣肘医药外贸增长的内外不利因素急速增加   当前,首当其冲的不利因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不少企业反映,国外订单额下降、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小单、下单仍以老客户为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汇率方面,由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在短期内无序大幅波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损失。在履约方面,国内生产商和贸易商也遭遇了延迟履行甚至是恶意逃避履行的情况,企业呆、坏账增加。此外,2008年我国医药产品还遭遇多起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涉及巴西、乌克兰等多个新兴医药市场,其中,印度对我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调查案值达2.5亿美元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医保行业遭遇的涉案额度最高的贸易救济案件。
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