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中国第一个高新区;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
    1988年8月,以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当时提出四项工作:建设园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项目,政策宣讲培训。1991年3月国务院12号文件颁布,批准建立26个国家高新区井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1992年11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25个国家高新区。1997年6月,为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国务院特别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至此,全国共批准建设国家高新区53家。
    虽然国家级高新园区有序地建设,但全国各省、市、县都在建设不同类别的园区。2006年,国务院对各级高新区、开发区进行整治,只保留国家级和省两级,县级市级园区撤销。2006年1月,宁波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09年开始,科技部启动国家级高新区升级工作。通过这20多年的建设,到2014年共有国家高新区数量为115家,2015年2月5号又新增加了14家,总共是129家。这里要说明一下,2009年国务院还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同时享受国家高新区政策,并纳人高新区管理,国家高新区准确数量为129+1家。
    高新区的布局,国家刚开始更多考虑的还是在智力密集区、开放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建设,但随着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建设高新区、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争相建设高新区背后的主要动机,高新区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现在的分布情况是:东部有77家(含苏州工业园区),中部有28家,西部有25家。
2009-2015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行业市场潜在需求与市场机会,报告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并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高新园区发展相关概述  
第一节 高新区背景—火炬计划  
一、火炬计划性质与宗旨
二、火炬计划实施的内容
三、实施火炬计划项目
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五、火炬计划之人才培训
第二节 高新园区发展历程  
第三节 高新园区相关概述  
一、高新园区概念介绍
二、高新园区功能介绍
(一)资源集聚
(二)企业孵化
(三)技术渗透
(四)示范带动
(五)外围辐射
三、高新园区地位分析
第四节 高新园区与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概念介绍
二、产业集群起源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高新园区
(一)二者联系
(二)二者区别
四、高新园区产业集群转化
(一)影响发展制约因素
(二)具备高新园区类型
 
第二章 中国高新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节 高新园区政策发展环境  
一、土地资源相关政策分析
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分析
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四、高新园区相关政策分析
第三节 国内土地建设发展环境  
一、批准建设用地情况
二、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三、土地出让情况分析
四、重点城市地价分析
五、重点城市土地抵押
第四节 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环境  
一、土地开发及购置情况
二、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
三、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五、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
第五节 工业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地产单位产值分析
二、工业地产发展特点分析
三、工业地产兴起因素分析
四、工业用地价格走势分析
五、工业用地土地价格指数
六、主要地区工业用地价格
 
第三章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一、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成就
二、国内科学技术发展形势
第二节 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一、国内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二、国内重点产业技术升级
三、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
四、国内民生科技发展分析
五、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六、前瞻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一)基础研究
(二)前沿研究
第三节 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一、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目标
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部署
三、国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四、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一)节能环保
(二)信息技术
(三)生物产业
(四)高端装备
(五)新能源
(六)新材料
(七)新能源汽车
第四节 科学技术保障发展措施  
一、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二、造就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三、国内科技的开放与合作
四、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建设
五、优化社会科技创新环境
六、切实实施科技保障规划
 
第四章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一、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提出
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意义
三、细分战略新兴产业分析
(一)节能环保
(二)信息技术
(三)生物产业
(四)高端装备
(五)新能源
(六)新材料
(七)新能源汽车
第二节 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一、国内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
三、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目标
五、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任务
六、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
(一)原材料工业
(二)装备制造业
(三)消费品工业
(四)电子信息业
七、产业技术创新保障措施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
二、加强战略关键技术研发
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
四、促进模式创新技术集成
五、着力发展园区创新集群
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七、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产业
八、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措施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专项  
 
第五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一、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化概况
二、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情况
四、高技术产业生产投资情况
第二节 各行业高技术产业经营情况  
第三节 各行业高技术产业研发情况  
第四节 各行业高技术新产品情况  
第五节 各行业高技术产业专利情况  
 
第六章 中国高新园区运行发展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新园区发展情况  
一、高新园区建设发展背景
二、中国高新园区发展阶段
三、中国高新园区建设分析
(一)高新园区的定位
(二)高新园区的作用
(三)园区建设的依据
四、高新园区发展动力机制
(一)成本效益机制
(二)分工协作机制
(三)技术创新机制
(四)自我增强机制
第二节 高新区现行发展体制研究  
一、高新园区运行体制分析
二、建立发展新型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园区与城市经济关联  
一、园区生命周期与自我救赎
(一)园区生命周期理论
(二)园区自我救赎理论
二、园区功能定位与生命周期
(一)混合型高新园区
(二)专业型高新园区征
三、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阶段
四、城市经济对园区影响分析
(一)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
(二)对功能定位的影响分析
(三)对整体规划的影响分析
(四)对发展时机与质量影响
第四节 高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高新园区可持续发展内涵
二、高新园区可持续发展特征
(一)产业的可循环性分析
(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高新园区持续发展建议
(一)提高持续发展思想认识
(二)加强产业政策标准引导
(三)建设改善园区投资环境
 
第七章 中国高新园区发展状况研究分析  
第一节 高新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别
四、高新技术开发区管控模式
五、高新园区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高新园区经济运行状况  
    2013年,全国114家高新区共有71180家企业纳入统计,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99648.9亿元、工业总产值151367.6亿元、净利润12443.6亿元、上缴税额11043.1亿元、出口创汇4133.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4.9%、19.1%、13.7%、8.3%。
鉴于2013年新升级的9家高新区无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涉及高新区2013年数据与上年比较时,均以2012年统计的105家高新区的同口径数据进行比较。
   2013年,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3063.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重达到11.1%,其中35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高新区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2096亿美元)的比重为18.7%。各项指标所占比重较上年均有所提高。
   2013年,高新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和工业增加值率均保持稳定,分别为6.2%和19.1%。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达到15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技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企业技术收入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为269.5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1.8%;技术承包收入为3021.3亿元,占20.0%;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6657.8亿元,占44.1%;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981.3亿元,占6.5%。服务性技术收入占到企业技术收入的一半以上。
   2014年,国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企业总计7.6万家,共有从业人员1524.2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4万亿元,净利润1.4万亿元,实缴税金1.2万亿元,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高新区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GDP)6.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2.7万亿元。高新区总体上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5.9%,净利润率为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5.3%;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3%,比2013年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8.2%。
2009-2014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2009-2014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2009-2014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净利润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2009-2014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上缴税额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2009-2014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出口总额走势图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科技部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布局特点
    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大部分分布于东部沿海省市区,尤其是集中在广东、山东和江苏3省,共有33个国家级高新区,占全国高新区总数的25.6%。从理论上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分布与该地区高新技术资源空间分布应基本一致。然而,就其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来讲,广东、山东和江苏这3个省仅占全国总数的20.8%,他们的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总数亦只占全国的12%。可见,这3个省的高新技术实力与其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不太相称。我国高新区这种分布态势与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国科技实力的原则有着较大差距。
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区域分布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资料来源:教育部
              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分省市统计:个
 
合计
本科
专科
总计
25476999
15410653
10066346
北京
604578
499256
105322
天津
505795
329233
176562
河北
1164341
665836
498505
山西
713218
421926
291292
内蒙古
406414
234824
171590
辽宁
998281
705124
293157
吉林
618273
463349
154924
黑龙江
730614
515481
215133
上海
506644
364679
141965
江苏
1698636
1012643
685993
浙江
978216
599978
378238
安徽
1080545
605040
475505
福建
748480
477753
270727
江西
916415
497642
418773
山东
1796665
960951
835714
河南
1679744
955201
724543
湖北
1419699
864875
554824
湖南
1136302
665305
470997
广东
1794188
998186
796002
广西
701913
355979
345934
海南
180565
104704
75861
重庆
691555
433586
257969
四川
1328329
749123
579206
贵州
460401
273417
186984
云南
577044
379211
197833
西藏
33474
22159
11315
陕西
1099613
705800
393813
甘肃
452300
288351
163949
青海
52907
34320
18587
宁夏
111432
71616
39816
新疆
290418
155105
135313
资料来源:教育部
    2)南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目多于北方。形成南多北少的局面。
2015年年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格局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场监测及市场运行态势报告
    3)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东西分布极不平衡。东部有76家,中部有28家,西部有25家,东部沿海地带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目比中部和西部两者之和的数目还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江苏和广东几个省市。从东部沿海依次经中部地区再到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逐渐递减,而位于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自治区至今还没有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区。这与各地区高新技术资源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4)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从空间布局上来看,目前全国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29个,其它省级高新区更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群聚性而不是分散性,因为高技术企业的群聚更有利于配套产品的供应和技术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它们基本上集中在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以及华盛顿3个地区。其中硅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技术研究与制造中心。因此,作为借鉴,我国大可不必人为地设立那么多的高新区。
    5)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出现了“马太效应”。综合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按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社会贡献、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综合发展水平较好。发展水平一般的高新区有南京、武汉、石家庄、西安、成都、青岛、苏州、天津等。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国家级高新区都处于相对弱势,表明我国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加以改变,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严重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四节 国内高新区发展问题分析  
第五节 高新园区发展对策分析  
一、高新园区总体政策建议
二、加强对区位布局的改造
三、合理建立网络成分联系
四、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五、制定严密完善的高新区体制
六、十二五时期高新区发展策略
 
第八章 中国高新园区经营管理研究分析  
第一节 高新园区开发建设分析  
一、高新园区收益来源分析
二、高新园区开发模式分析
(一)园中园的开发模式
(二)市场化的开发模式
(三)行政特区开发模式
(四)官助民办开发模式
三、高新园区建设关联群体
(一)所在地方政府
(二)园区内的企业
(三)商业地产企业
(四)工业地产企业
(五)产业地产企业
第二节 高新园区融资研究分析  
一、高新园区融资需求分析
二、高新园区融资现状分析
(一)常见投融资模式分析
(二)园区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三)园区项目融资方式分析
三、高新园区多元化融资分析
四、高新园区的融资对策建议
(一)适当增加融资规模
(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三)拓宽园区融资渠道
第三节 高新园区相关竞争分析  
一、高新园区竞争现状分析
二、高新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一)资源整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能力
(三)社会经济效益
三、高新园区竞争策略分析
(一)圈定竞争对手
(二)找准独门武器
(三)构建差异化模型
(四)构建差异化路径
第四节 高新园区区域品牌研究  
一、高新园区区域品牌释义
二、高新园区品牌效应分析
(一)资源整合效应
(二)规模经济效应
(三)品牌搭载效应
(四)关联带动效应
(五)信息传递效应
三、高新园区区域品牌策略
(一)增强区域品牌意识
(二)发挥相关协会作用
(三)加强政府规制管理
(四)保持区域品牌活力
 
第九章 中国高新园区招商引资研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一、中国吸引外资阶段介绍
(一)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调整阶段
(四)稳定阶段
二、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情况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二)外商投资行业分布
(三)外商投资地区分布
(四)外商投资来源分布
三、中国吸引外资机遇分析
四、中国吸引外资挑战分析
第二节 高新园区招商情况分析  
一、企业入园行为分析
二、高新园区招商环境
三、高新园区招商现状
四、投资者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新园区发展环境
(二)高新园区自身优势
(三)高新园区策略规划
五、高新园区的招商策略
(一)园区的招商策略
(二)场地的招商策略
(三)项目的招商策略
六、高新园区招商流程策划
(一)确立高新园区目标
(二)广泛搜集各方资料
(三)制订各类招商方案
(四)比较选择招商方案
(五)招商方案具体实施
(六)方案的跟踪和反馈
 
第十章 中国高新园区重点发展领域研究  
第一节 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分析  
一、产业地位经济贡献分析
二、产业细分产品销售情况
三、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四、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情况
五、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情况
六、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七、产业科研创新成果情况
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势
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
十一、电子信息业发展任务
十二、电子信息业发展重点
(一)计算机
(二)通信设备
(三)数字视听
(四)集成电路
(五)关键电子元件
(六)新型电子材料
(七)新型显示器件
(八)太阳能光伏
(九)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十)发光二极管(LED)
(十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十三、电子信息业重点工程
(一)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
(二)基础电子业跃升工程
十四、电子信息业保障措施
第二节 新医药和生物工程研究  
一、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分析
二、医药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三、国内医药行业发展原则
四、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目标
五、医药行业主要发展任务
六、医药行业重点发展领域
(一)生物技术药物
(二)化学药新品种
(三)现代中医药物
(四)先进医疗器械
(五)新型药用辅料
七、医药行业发展保障措施
八、生物技术发展形势分析
九、生物技术发展思路原则
十、国内生物技术发展目标
十一、生物技术重点发展任务
十二、生物技术发展保障措施
十三、未来生物产业规模展望
第三节 新材料及应用领域研究  
一、新材料的相关概念介绍
二、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三、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新材料为战略性产业
(二)政策支持新材料产业
(三)九大举措保障新材料
四、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一)新材料产业总体状况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热点
(三)新材料产业规模分析
(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
(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五、化工新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化工新材料行业机遇
(二)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
(三)工业产值及进口程度
(四)化工新材料行业态势
(五)化工新材料发展重点
六、工程塑料领域发展研究分析
(一)工程塑料主要品种情况
(二)工程塑料行业发展现状
(三)工程塑料产品生产情况
(四)工程塑料市场需求分析
(五)工程塑料发展规划展望
七、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功能膜
(一)离子交换膜研究情况
(二)锂电池隔膜市场分析
(三)光学聚酯膜市场前景
(四)太阳能聚酯薄膜需求
八、锂电池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锂电池正极材料分析
(二)锂电池正极材料分析
(三)锂电池电解液分析
九、太阳能电池多晶硅材料
(一)多晶硅的产业链概述
(二)多晶硅技术发展情况
(三)国外多晶硅产能状况
(四)中国多晶硅产能情况
(五)全球多晶硅供需分析
(六)中国多晶硅供需分析
十、燃料电池材料领域分析
(一)新型燃料电池材料介绍
(二)全球燃料电池市场分析
(三)中国燃料电池研究情况
(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概况
(五)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前景
十一、纳米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十二、光电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光电新材料相关概述
(二)光电新材料产业特征
(三)光电新材料产业环境
(四)主要光电产业发展分析
(五)光电产业区域发展分析
十三、半导体新材料领域分析
(一)半导体材料相关概述
(二)全球半导体材料分析
(三)全球半导体材料趋势
(四)全球液晶显示材料分析
(五)中国半导体封装业分析
十四、稀土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稀土新材料相关概述
(二)稀土资源储量及分布
(三)稀土的开发利用情况
(四)稀土的消费结构分析
十五、耐火新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耐火材料相关概述
(二)耐火材料工业状况
(三)耐火材料行业地位
(四)耐火材料产业成就
(五)十二五耐火材料规划
十六、电子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电子新材料相关概述
(二)电子材料业发展情况
(三)铝电解电容材料分析
(四)超级电容化学品分析
(五)固态电容化学品分析
(六)电子材料业发展形势
(七)电子材料行业发展规划
十七、碳材料领域发展分析
(一)碳材料相关概述
(二)全球碳纤维市场格局
(三)中国碳材料整体情况
(四)碳纤维消费情况分析
(五)碳纤维发展因素分析
(六)特种石墨发展情况分析
十八、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分析
(一)新型建筑材料相关概述
(二)新型与传统建材的区别
(三)国内外新建筑材料状况
(四)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历程
(五)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现状
十九、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分析
(一)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二)生物医学材料产业概况
(三)生物医学材料研发水平
(四)生物医学材料市场规模
二十、新材料行业产业基地
(一)北京
(二)上海
(三)广州
(四)深圳
(五)青岛
(六)宁波
(七)大连
(八)洛阳
(九)宝鸡
(十)金昌
(十一)哈尔滨
(十二)连云港
第四节 海洋工程领域研究分析  
一、海洋工程装备范畴介绍
(一)海洋工程装备界定
(二)海洋工程装备类别
(三)海洋工程主要装备
二、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一)海洋工程研究热点
(二)海洋工程技术进程
(三)海洋工程技术交流
三、海洋工程技术需求前沿
(一)深海开发平台技术
(二)水面平台配套技术
(三)水下生产系统技术
(四)深潜器与深海空间
四、全球海洋工程市场格局
(一)海洋工程的市场格局
(二)海洋工程主要承包商
(三)海洋工程主要设计商
(四)海洋工程主要建造商
(五)海洋工程其他制造商
五、国内海洋工程市场分析
(一)海洋工程市场规模
(二)海洋工程市场结构
(三)海洋工程细分市场
(1)钻井平台市场规模
(2)生产设施市场规模
(3)辅助船舶市场规模
(四)海工装备驱动因素
六、海洋工程行业发展前景
(一)全球海工转向中国
(二)海洋工程投资展望
(三)海洋工程制造前景
第五节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研究  
一、新能源的相关概念介绍
(一)新能源定义
(二)新能源分类
(三)新能源形式
二、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一)新能源技术相关概述
(二)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
(三)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
(四)新能源发电技术解析
三、新能源产业分布情况分析
(一)新能源区域产业情况
(二)新能源产业形式分布
(三)新能源省市产业情况
四、太阳能领域发展研究分析
(一)全球太阳能市场发展概况
(二)国外太阳能开发利用状况
(三)中国太阳能相关政策分析
(四)太阳能产业区域分析
(五)国内太阳能应用情况
五、风能领域发展研究分析
(一)国际风能产业状况
(二)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政策
(三)国内风力发电产业分析
(四)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分析
(五)风电设备市场发展格局
六、生物质能领域发展研究
(一)生物质能相关概述
(二)生物质能产业状况
(三)生物能源相关政策
(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五)生物质能发电装机
(六)生物质能投资总额
(七)生物质能产业趋势
(八)生物柴油产业分析
(九)燃料乙醇产业分析
(十)垃圾发电产业研究
七、核能领域发展研究分析
八、氢能领域发展研究分析
第六节 节能环保领域研究分析  
一、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现状
二、节能环保行业发展问题
三、节能环保行业发展形势
四、节能环保行业政策分析
五、节能环保行业发展原则
六、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目标
七、节能环保行业发展领域
(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二)节能产业关键技术
(三)资源循环重点领域
(四)资源循环关键技术
(五)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六)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八、节能环保发展重点工程
(一)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
(三)“城市矿产”工程
(四)再制造产业化工程
(五)废物资源利用工程
(六)装备产品示范工程
(七)海水淡化产业工程
(八)节能环保服务工程
九、节能环保行业政策措施
(一)价格收费土地政策
(二)相关财税政策支持
(三)投融资渠道的拓宽
(四)进出口政策的完善
(五)产业技术支撑强化
(六)相关法规标准完善
(七)行业监督管理强化
第七节 现代农业领域研究分析  
一、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介绍
二、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三、农业科技发展机遇分析
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思路
五、国内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六、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七、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措施
 
第十一章 中国重点高新产业园区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发展历程
(二)基础环境
(三)发展优势
(四)地理位置
(五)交通运输
(六)支柱产业
(七)园区政策
(八)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三节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四节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第五节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六节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七节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八节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九节 南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节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一节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二节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三节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四节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五节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六节 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七节 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十八节 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十九节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节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一节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二节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三节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四节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五节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二章 中国高新园区区域发展研究分析  
第一节 东北部高新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辽宁
(一)辽宁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二)辽宁招商引资情况介绍
(三)辽宁高新园区产业分析
(四)辽宁高新园区发展规划
二、吉林
三、黑龙江
第二节 东部高新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北京
二、天津
三、河北
四、山东
五、江苏
六、上海
七、浙江
八、福建
九、广东
十、海南
第三节 中部高新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山西
二、河南
三、安徽
四、湖北
五、湖南
六、江西
第四节 西部高新区市场发展分析  
一、内蒙
二、广西
三、重庆
四、四川
五、贵州
六、云南
七、陕西
八、甘肃
九、宁夏
十、青海
十一、新疆
 
第十三章 中国高新区投资建设管理企业分析  
第一节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
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
八、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节 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节 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节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节 江苏大港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节 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节 南京新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节 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一节 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四章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一、各地高新园区化进程分析
二、园区发展高新化和外向化
三、高新园区生态化趋势分析
四、园区内产业融合化趋势分析
五、产业链式发展和集群化趋势
第二节 2016-2022年促进高新园区发展战略举措  
一、实行园区联动融合发展
二、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三、发展园区内产业链经济
四、引导园区三化发展方向
五、完善园区产业配套体系
六、强化不同园区功能分工
第三节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区发展关注点分析  
第四节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园区发展规划分析  
一、高新园区发展思路分析
二、国内高新园区发展原则
三、高新园区重点发展任务
(一)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三)推进产业专业集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高新园区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保障
(二)机制体制保障
(三)财政投入保障
(四)火炬计划保障
(五)加强管理指导
(六)加强研究交流
 
第十五章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园区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2016-2022年高新园区投资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发展预测
二、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分析
三、高新园区投资环境分析
(一)投资现状分析
(二)投资特点分析
(三)区域投资环境
(四)投资战略环境
四、高新园区政策趋势分析
第二节 高新园区发展研究——新竹科学园  
一、优势
二、特点
三、经验
四、劣势
五、困境
六、策略
第三节 2016-2022年高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趋势  
第四节 2016-2022年高新园区投资风险对策  
一、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一)经营风险分析
(二)政策风险分析
(三)市场风险分析
(四)行业风险分析
(五)建设成本风险
二、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第五节 2016-2022年中国高新区投资规划策略  
 
图表目录:
图表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
图表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
图表   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统计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产业经营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产业出口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产业R&D项目机构及人员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产业R&D项目经费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新产品开发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新产品销售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新产品出口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技术投资项目情况
图表   中国各行业高新技术投资金额情况
图表   高新园区发展第一阶段图
图表   高新园区发展第二阶段图
图表   高新园区发展第三阶段图
图表   高新园区发展第四阶段图
图表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分布示意图
图表   中国国家高新区地区分布图
图表   中国国家级高新区名录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产值统计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收入统计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净利润统计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额统计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交税金统计
图表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从业人员统计
图表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
图表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株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洛阳高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政策
图表   辽宁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吉林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黑龙江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北京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天津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天津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河北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13-2015年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图表   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山东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13-2015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图表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江苏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08-2015年江苏省外商投资情况统计
图表   2013-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分布图
图表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上海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13-2015年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统计
图表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浙江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福建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13-2015年福建省引进外资情况
图表   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广东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图表   海南高新园区机构情况
图表   2009-2015年海南省引进外资统计 
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