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

我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出炉 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

    据人民日报4月27日消息,《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规划》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明确要重点突破十大标志性产品,其中包括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

    “为规避高端产业低端化风险,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划》列出了五大针对性任务,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软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可以说是《规划》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开出的有针对性的“营养餐谱”。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说,集政、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加快组建。同时,旨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协会也在抓紧成立。

    机器人“十三五”规划公布:打造5个以上配套产业集群

    4月2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介绍《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规划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产业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

    除上述目标外,机器人产业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还包括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等方面。

    同时,规划提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将并重发展,并在多个方面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机器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积极补短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

    而按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自主品牌保持了比外资品牌更快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从市场发展前景上讲,“十三五”将是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市场需求非常大,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增至50-60万台;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应用还在探索中,其空间则更为巨大。”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规划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生产技术短板明显。左世全表示,目前中国对五大关键零部件的实际掌握能力都有不足,其中加速器、减速器精密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电机、控制器、芯片方面稳定性还存在很大问题。

    “有技术专家估计,核心零部件上,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国差距在15-20年左右。”左世全说。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则表示,要清醒认识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新问题: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五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避免产业低端化发展

    补短板的同时,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

    规划明确提出,将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据了解,机器人作为一个高端产业,在中国却出现了低端化发展的苗头,这让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感到担忧。

    低端发展的第一个趋势是机器人企业的爆发式增长。据李东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涉及机器人的企业超过八百多家,超过两百家是机器人的本体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组装和代加工,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很小。

    此外,地方有超过四十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其中有些园区存在明显的“重招商引资、轻创新、轻人才培养”问题。

    第二个趋势是本土机器人企业制造高端产品的能力较弱,六轴以上的机器人外资品牌占有率高达85%;根据统计70%的机器人配套零部件依赖国外。

    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表示,发展机器人产业一定要避免重蹈光伏行业的覆辙。“由于补贴的存在,很多企业进入了这一领域,但他们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把一些零部件拼凑在一起,拿到补贴。”

    左世全认为,补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实现精准扶持,并在项目评审、专家评估、后期追踪上做好把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东介绍规划将从六个方面来遏制高端产品低端化趋势。

    首先是积极引导各地区企业按照自身条件和优势,理性和差别化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引导政策资金和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企业集中,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其次是中国要发展高端化机器人品牌,支持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最近工信部将加快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再次是加强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特征的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研发。

    第四方面是建立机器人的检测和评定中心,加快机器人质量和可靠性的提升,加强机器人检验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同时支持具有工匠精神的工艺人才的培养;最后是行业自律方面,推进机器人战略企业联盟,建立机器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有人说机器人出现了产能过剩,我不认同。”李东说,“机器人产业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其中,结构问题更突出,高端产品制造能力不足,低端产品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隐忧,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李东说。

机器人